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时代新征程,需要以产业升级锚定东北全面振兴的方向。
首先,深刻把握产业升级作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方向的必然性。产业升级是应对结构性问题挑战的内在要求。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偏重,资源型产业占比较高,多元性不足。尤其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的背景下,东北地区必须进行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从全球范围来看,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东北地区传统产业比重较大,而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必须紧跟时代潮流,通过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和发展动力。
其次,新时代锚定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方向,必须科学研判产业升级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此破解发展矛盾、激发内生动力,把优势条件和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新优势新动能,进一步推动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
新时代东北地区产业升级具备诸多优势条件,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自身条件看,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生产基地,资源条件较好,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为东北地区传统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市场基础,为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东北地区产业升级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同时,东北地区产业升级也面临不少挑战,比如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等。但是,也应该看到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以来,特别是走进新时代,东北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尤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综上所述,新时代新征程要实现东北地区产业升级,必须多管齐下,在科技创新、产业体系、营商环境等方面精准施策。
一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科技革命是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的先导和源泉。依托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东北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
二是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加快构建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以特色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冰雪经济和海洋经济,将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吉林市依托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以及丰富的温泉资源,组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投资冰雪旅游项目,发展冰雪运动产业,繁荣冰雪文化产业,提升冰雪装备产业,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三是以优化营商“软”环境增强发展“硬”实力。营商环境既是发展软实力,更是核心竞争力。要以“放管服”改革为切入点,从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办事程序、减少行政干预、优化税收政策、加强法治建设等方面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变“投资不过山海关”为“投资争过山海关”。要以县域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施力场域。县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也是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重要舞台,需要增强县城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要强化“人”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既要基于实际需求找准政策落脚点,也应依靠专业工作人员提供关键支持和推动力量。吉林市通过选派“企业知心人”下沉企业,突出做好“九解一协调”工作,在供需匹配的逻辑机制下有效破解了企业端“不想说、不便说”,服务端“不清楚、解不了”等难题,探索了一条优化营商环境的新路径。

(作者:王燊成,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朱延静】

后台探秘聊感受 “京味儿”文化引关注

北京曲剧《茶馆》走进北大 为学子们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四九城儿,闻名的裕泰老茶馆儿,大方桌儿宽条凳,烫金的对联儿,铜板壶细盖碗儿,小叶儿香片儿,侃西山道北海,取乐消闲儿。”12月3日晚,北京曲剧《茶馆》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上演,为北大学子带来了一场京味儿文化盛宴。演出开始前,北京大学曲艺协会、北京大学学生京昆社的几位同学探班后台并与剧中演员交流,近距离感受了浓浓京味的曲剧艺术。本次活动也是“‘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文艺行之“戏聚高校 佳作有约”系列活动之一。
“演出最后一幕的鹦哥调时有什么感受?”、“剧里很多曲牌听起来很新,是新创作的吗?”“曲剧《茶馆》与话剧《茶馆》有哪些区别?”……演出开始前,来自北京大学曲艺协会和学生京昆社的几位同学组成“观剧团”,一起探秘后台,了解演员们如何化妆、对戏、走场、彩排,同学们也把积攒了很久的问题一股脑儿地问了出来。随后,几位同学又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走上舞台,以另一种视角感受曲剧艺术。“原来《茶馆》中‘戏份’最重的盖碗是纸做的!”看到实物道具,同学们不禁发出惊呼。北京曲剧团演员队队长赵浩博介绍,和盖碗一样,很多小道具都是当年老师傅们手工制作的,虽然《茶馆》在各地演出了很多次、演员也换了好几拨,但这些道具却传承了下来,很多都用了二十几年。茶碗、烂肉面……,精致的道具与演员们精湛的表演一道构成了曲剧《茶馆》的经典。
北京大学中文系21级硕士研究生王羽端已经是第三次来看北京曲剧《茶馆》了,但与主创深度交流并探秘后台却是第一次,这让她这个“戏迷”激动不已。“以前都是台下看,这次走上舞台拥有了演员的视角。我还注意到道具里的账本写了好几页,这些细节让我既惊喜又感动。”
北京大学化学院23级研究生赵润涛告诉北青报记者,每年会有包括曲剧在内的各种艺术门类到学校演出,这是他们接触艺术文化非常好的契机。此外,学校还会组织一些艺术讲座,北京曲剧团的老师也曾来到北大,为同学们打开了中华传统艺术之门。

在《茶馆》中扮演秦仲义的演员李相岿表示,曲剧作为一个年轻的剧种,特别希望与年轻观众互动交流,也特别希望了解当下年轻人尤其是高校学子对这种艺术门类的见解,“随着时代变化,曲剧也在不断创新,我们也希望年轻观众多给我们提意见建议,帮我们不断调整改革。”李相岿说。
据了解,北京曲剧是北京唯一地方剧种,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而曲剧《茶馆》则改编自同名话剧,是北京曲剧团的经典剧目,自1998年创排以来就深受观众朋友的喜爱,至今已经演出百余场。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曲剧团与北京大学有着长期的合作,多年来推出经典北京曲剧《龙须沟》《北京人》及相关艺术课堂等活动,广受师生好评。而此次在讲堂上演的北京曲剧《茶馆》,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北京曲剧特有的说唱艺术手段、京味儿唱腔,进一步挖掘、呈现剧作深刻意蕴,于通俗化、大众化的曲剧形式中展现独特的文化品位。

文/本报记者 张月朦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北京青年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