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发9tt官网

- 编辑 :
乐发9tt
时间 : 2023-03-15 浏览量 : 682 中新网12月5日电 “绿色金融与气候应对:中国银行业的角色与机遇”边会5日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举行。中国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胡军表示,为了更好地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环境、金融、产业等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在明确重点领域、完善基础法规、健全工作机制、创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胡军表示,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加快构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股权、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不断完善,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平稳,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CCER)启动就绪,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实施推广,金融与生态环境保护融合的深度、广度日益扩展,这对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应对气候变化,支持推动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胡军认为,绿色金融也应在投资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环境、金融、产业等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在明确重点领域、完善基础法规、健全工作机制、创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明确重点支持领域,引导资金投入到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应用中来,推动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体系。支持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助力优化产业结构和转换生产方式。
——推进完善绿色金融法规标准,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制定统一的基础性绿色金融标准并推广应用。
——发挥好碳市场价格发现机制,稳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积极开展业务创新,推动各类主体参与,加快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相关工作,逐步扩大市场支持领域。
——加强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支持金融机构探索推广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生态产品产权抵质押类信贷产品。
——加快推进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和企业环保信用体系建设,强化部门间合作,支持金融机构等应用主体及时、全面准确获取环保信用信息。
——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强化与国际气候、自然及可持续发展相关规则及标准的对接和互认,共同为绿色金融支持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次边会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新闻网主办,中国银行迪拜分行协办。(完) 【编辑:曹子健】
中新网迪拜12月5日电 “绿色金融与气候应对:中国银行业的角色与机遇”边会5日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举行。
边会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新闻网主办,中国银行迪拜分行协办。
当地时间12月5日,“绿色金融与气候应对:中国银行业的角色与机遇”边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举行。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副行长艾德明,世界经济论坛可持续金融负责人德里克·巴拉尔迪,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网总裁俞岚,中国银行迪拜分行行长潘鑫源,中国建设银行迪拜国际金融中心分行总经理袁盛瑞,中金公司阿联酋筹备组负责人理查德·索纳德迪,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合伙人、碳中和行动联盟联合发起人及常务理事张立钧,阿联酋大学商业和经济学院院长默罕默德·马迪等中外嘉宾现场出席边会。边会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胡军主持。
当地时间12月5日,“绿色金融与气候应对:中国银行业的角色与机遇”边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举行。图为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边会上发表致辞。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赵英民在致辞中表示,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唯有团结合作,共同应对。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成效。他表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市场的力量,需要金融的深度参与,需要国际社会团结合作。中国愿和各方加强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领域的合作,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支持全球气候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陆磊以书面致辞形式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金融管理部门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引导者和推动者,立足中国能源资源禀赋,统筹金融机构自律和监管部门他律,完善标准制定和强化监管约束,形成了一系列成功经验。金融管理部门将坚持高标准、开放性原则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当地时间12月5日,“绿色金融与气候应对:中国银行业的角色与机遇”边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举行。图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副行长艾德明在边会上发表致辞。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艾德明表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赞赏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所发挥的重要引领作用。他表示,亚投行践行非常高的、国际化的标准,为亚洲等地区的国家提供金融助力,以加速基础设施转型。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王兵以视频形式围绕“绿色金融和气候应对”进行了发言。
刘坚东表示,推动全球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时代赋予金融业的共同责任与使命。近年来,中国银行对外强化国际交流,已签署或参加PRB、TCFD等10余个绿色和ESG相关倡议及机制,积极融入全球绿色治理;对内坚持绿色战略引领,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治理架构和政策体系,制定覆盖信用审批、绩效考核、风险缓释等13方面20余项配套措施,从战略层面为金融支持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王景武表示,当前,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正在形成广泛共识,金融机构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为此,他建议各方凝聚绿色发展共识、加大绿色金融供给、强化风险防范、加强信息披露。
王兵表示,作为大型商业银行,建设银行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可持续发展银行”,持续增强绿色金融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扩大绿色金融品牌市场影响力,绿色成为了建设银行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重点从推动资产结构绿色转型,增强战略业务协同发展,加强绿色领域国际交流,防范气候风险等四方面开展了绿色实践。
世界经济论坛可持续金融负责人德里克·巴拉尔迪表示, 银行业需要全面地评估气候风险,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尤为重要,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有能力扮演各国发展绿色债券的榜样。
边会期间发布了中国银行迪拜分行和阿联酋大学研究团队联合完成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该报告由中国银行迪拜分行行长潘鑫源与阿联酋大学商业和经济学院院长默罕默德·马迪共同发布。据介绍,该报告系阿联酋首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白皮书,也是驻阿中资金融机构与驻在国高等院校的首度深入合作调研。
当地时间12月5日,“绿色金融与气候应对:中国银行业的角色与机遇”边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举行。图为中国银行迪拜分行行长潘鑫源在边会上发言。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潘鑫源表示,中国银行和阿联酋大学真诚邀请和热烈呼吁更多企业、政府机构、学术团体包括广大中资机构参与进来,开展合作,携手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共同谱写中阿“一带一路”绿色共建和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边会专题发言环节由中国建设银行迪拜国际金融中心分行总经理袁盛瑞主持。
当地时间12月5日,“绿色金融与气候应对:中国银行业的角色与机遇”边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举行。图为中国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胡军在边会上发言。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胡军在发言中表示,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加快构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股权、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不断完善,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平稳,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CCER)启动就绪,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实施推广,金融与生态环境保护融合的深度、广度日益扩展,这对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应对气候变化,支持推动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邢炜在视频发言中表示,中国银行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帮助会员单位明确绿色低碳经营管理偏好,推动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该协会将在引领银行业金融机构明确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探索构建绿色创新产品体系、加强气候风控机制建设、健全碳排放数据治理与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继续努力。
中金公司阿联酋筹备组负责人理查德·索纳德迪表示,全球气候变化是急迫的挑战,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普遍的结构性变革。就金融系统而言,除银行、投资者、担保方外,监管机构、评级机构、多边组织也可以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帮助,而COP大会正是进行这些对话的理想场所。
TCFD成员、中国银行业协会绿色信贷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刘瑞霞在视频发言中表示,目前,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与日俱增,气候风险是全局性,全球性的向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更需要发挥金融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在资源分配、市场定价、风险管理、转型顾问等方面发挥其作用,扎扎实实地作出更大的贡献。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合伙人、碳中和行动联盟联合发起人及常务理事张立钧表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通过产业政策、金融服务等多项手段,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成果显著,绿色金融规模已超30万亿元;未来要实现碳中和,转型金融的发展潜力巨大。
在总结发言中,俞岚表示,应对气候变化,绿色金融要回答“怎么办”的问题。金融机构要以提升绿色金融质效为导向,既要精细化、防风险,更要算总账、看长远,综合评价绿色项目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应注重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不仅要提升供给能力和适配度,更要为绿色经济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焕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倍增效应,全面服务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完)
- 打捞真相如在历史隧道中“追光” 美籍华人近20载搜寻南京大屠杀史料 2023-02-03
- 王兵:金融机构要将更多资金投向气候友好型领域 2023-04-07
- 数字化赋能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3-03-19
- 白宫:美国或建立一支海军特遣队 为红海商船护航 2023-01-31
- 艾德明:亚投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2022-12-10
- 宁夏银川:璀璨灯会引游人 2023-09-29
- 吉林长春:老人补拍婚纱照 用光影定格幸福岁月 2023-09-19
- 【光明论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3-01-26
- 广西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培育经济新业态 2023-01-16
- 菲律宾中部海域发生5.9级地震 首都马尼拉震感明显 2023-07-09